2012年3月23日,教育部、财政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该计划由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另一方面十八大报告“新四化”的提出,表明城镇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中国城镇化率刚步过50%关口,如何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健康城镇化发展道路,是目前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用地少、政府主导、“三农问题”突出等国情下,城镇化的道路将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也明显有别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城镇建设必然走向一条紧凑型发展道路。

      当前,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需求为:      1)我国城镇化道路迫切需要重大转型。城镇化后期分为两条道路:粗放城镇化将把国家推向陷阱,而理性的智能城镇化才能将国家护入现代创新社会。对城镇化的所有质疑,正是对粗放城镇化带来的重大环境灾难、大量资源消耗、脱离人民需求的盲目建设和城乡管制问题的集中反应。中国今天站在两条城镇化道路的分岔口上,选择怎样的城镇化道路与整个国家现代化命运息息相关。 2)城镇化中后期迫切需要置入智能理性的关键内核。城镇化需要理性配置资源,智能运营城乡,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准确监测生态环境变化,精确诊断城市病因机理,快速优化城市决策质量,智慧服务人民生活,建构现代治理体系。城镇化决策的智能理性支撑,是城乡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实现城乡智能发育和提升创新力的基本保障。 3)治理城镇化问题迫切需要在高密度区域进行先行实验。聚焦中国城镇化发展关键地区,抓住高密度区域城镇化问题的深刻剖析和系统治理,就抓住了我国城镇化高密度的基本特征,以对症下药,先行示范。

      长三角城市群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人口、资本和公共服务设施高度集中,践行高密度区域的紧凑发展道路。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东部的城镇化水平居于中国前列,在全国范围起着高密度区域紧凑发展示范带动作用。当下面临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冲击的新形势下,高密度区域的城镇化地区如何实现进一步发展,突破发展动力、资源、人口、环境、管治等方面的发展瓶颈,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同济大学具有研究城乡领域问题的综合优势和鲜明特色,所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区位,具有研究信息技术等智能技术影响下的高密度城乡区域空间,如何走向健康城镇化道路的优势。针对中国新“四化”与新型城镇化战略需求、信息化社会对城镇化发展提出新要求、高密度区域城镇化的瓶颈与实践需求,以及教育部对2011计划的支持,同济大学牵头联合复旦大学、城市科学研究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组建了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解决以长三角地区为核心的高密度区域城乡智能发展攻关问题,培养智能城镇化方面未来社会栋梁,打造国际一流的可持续城镇化研究智库。而 早在2000年5月,同济大学就成了城市发展战略与管理研究院,致力于城镇方面的综合问题研究,促进以人居环境为主的城镇领域交叉学科建设。经过多年的运行,已经具有良好的协同科研、人才、体制机制基础。

      目前,同济大学已经与复旦大学、城市科学研究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了共建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的协议,并协同了其他24个重要的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等单位共同建设该中心。本中心的发展目标为:建设中国最大的城镇化大数据云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一套自主研创的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智能运营模型,打造地方、学校和企业的联盟,在长三角城镇群先行示范区进行实践,最终形成国际顶级的城镇研发群体

 
 
图:中心协同创新的“五有”模式
 
 

您是第10552位访客

Copyright 2013 © 同济大学 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 中国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电话:8621 65982420 传真:8621 65980547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