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他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我学习的体会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从全局上关系到同济大学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战略布局和战略推进路径的设计。
在党的十九大开辟的新时代,思考同济大学发展的新方位,有几个基本事实必须厘清:
第一,同济大学110年的历史沉淀了这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发展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济大学从开办的第一天起,就以医学济民众健康,以工学强国家机体,以文明创科学新风。凡同济大学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得紧密之日,就是同济振兴之时;凡同济的学科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生活需要结合得紧密之日,学科就会蓬勃发展,内构学科体系,外溢科技力量,辐射祖国各地发展建设,聚焦国际学术交流合作。
第二,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居世界第一位,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与同济大学许多学科紧密相关的我国地方建设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领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与轨道交通学科相关的高铁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工业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位居世界前列,一些产品甚至出现了较多过剩。这些情况说明,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
第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56美元左右增长到2016年的超过8000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6年的33616元、12363元;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2017年的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6年达到42.7%;城乡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5年达到76.34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些说明同济大学必须再次静下来,思考在2020、2035、2050的学科发展战略布局和发展主动力。
第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对一流学科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更好的教育质量,才能为大众提供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这表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同济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越来越明确的多样性方向。
第五,今后,同济大学一流学科的突破点在于:解决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新表述,同济大学必须找准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科学技术因素,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坚决强有力集聚战略力量,在未来几十年里持续推动一流学科的发展。
党的十九大紧紧抓住了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其它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问题造成或派生的。深刻认识这一点,国家就有了未来战略制定的认识总基础。总纲举而万目张,各行各业的发展战略都可以这个新判断为基础展开制定,校准航向从而行稳致远,同济亦是如此:
一是积极投身到补齐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短板的时代大潮中。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在全国不同区域、发展阶段不同方面不够平衡,制约了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同济大学要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自己的使命,这样同济的校地合作就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是努力补齐学科发展不充分的短板。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学科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必须成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注重质量、注重效益、注重环境生态品质的发展,应是同济大学未来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重心,我们要在“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中,找准学校品质提升的学科聚焦点和着力点。如推动“大智移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进步,助推国家总体科学技术实力的提升,促进国家和地方的绿色发展,推动开放的国际合作交流,为同济大学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添一份力量。
(作者为同济大学副校长)
摘自: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