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这个名字,早已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紧紧连在一起。实际上,他曾一次次冲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最前线,义务帮助灾区重构美好新家园;他还始终情系城市未来,执着创新推动城镇走向“智能”。在如此多的“身份”中,他最珍视的是“教师”身份,倾力为国家培养着规划栋梁。对于造就未来优秀的青年规划师,他认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为重要。他就是今年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
25年世博情深:
上海世博会将中华民族整体智慧向全世界传递
吴志强与世博会的缘分,非同一般。早在1984年,当时国内知道世博会的人还很少,但一粒世博的种子,早已在心中悄然埋下。
当时,临近硕士毕业的吴志强参加上海市城市发展战略青年论文征集比赛,并获得了唯一的最高奖。颁奖典礼上,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送给吴志强一本《辞海》,并悉心嘱托:“你是学规划的,可以关注一些世博会的情况,收集一些资料,为将来上海举办世博会做些准备。”从此,吴志强就开始用心收集世博会资料。即使三年后赴德留学,“世博”也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中国如何办世博,成为他长期思考、钻研的问题……
此后,有幸身为上海世博会园区的总规划师,吴志强心中对世博更多了一份独有的深情,这份情谊绵延至今。
回望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集各方智慧的绿色创新手笔随处可见。通过街坊自然风场模拟技术,实现室外两米左右人工降温6℃;通过LED照明技术,最大程度地减少室外照明的能耗;为园区规划保留了25万平方米的优秀近代工业建筑;通过“和谐城市”这个全新理念贯穿所有意象……整个世博园区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城区的实验与示范,不少世博项目与城市长远项目结对,满足上海长远发展功能需求,从而实现世博会后可持续利用,真正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
“ 和谐城市: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人的社会和谐,历史与未来的生命和谐”,这一上海世博规划的主题词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在吴志强看来,这些思想,是上海世博会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们用中华理念应对今天世界性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上海世博会将中华民族整体智慧向全世界传递,富有特别意义。”
真情绘制灾区新家园:
建筑规划师要成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神
一直以来,责任、使命、国家利益,在吴志强心中重千斤。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让他在汶川特大地震突发之际,第一时间自觉自愿地果敢站出、勇担重责,成为驻守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主战场的排头兵。
2008年5月13日,时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杨洪波在通信恢复后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就是来自吴志强的:“我要带团队过来,义务做应急规划和灾后重建规划。”又一场战役悄悄打响。5月18日,吴志强亲自带领一支先遣队赶赴灾区,对受灾现场作先期勘探。21日晚,他又火速返沪,连夜召集处于待命状态的数十名同济精兵强将,立下军令状:在最短时间完成4个县市40多个乡镇临时安置点的紧急规划重任。他言词恳切:“我们早一天出图纸,施工队就可以早一天施工,临时用房就可以早一天搭建起来,灾区人民就可以早一天离开临时帐篷。”
速度之快,超乎想象。5月25日,能安置近50万人口的152个安置点的规划图纸,全部送交到建设厅厅长手中。6月3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又成为“都江堰市灾后重建规划概念方案”中选的10家编制单位之一,并负责综合各家方案,完成最终规划。老城修复、新区规划、居民点规划……在吴志强的调度下,一拨又一拨同济师生前往灾区,利用专业技术所长,为灾区人民重新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的新家园。他本人十余次亲赴灾区,提供现场指导。
灾区归来,他对同学们说得最多的是:“只有到了抗灾第一线,你才能深深感到作为建筑师、规划师的责任。”
让“城市”生命体越来越智慧:
城市问题不只是建设者的事 每一个公民都肩负着责任
当中国城镇化率迈过50%大关后,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作为规划师,吴志强带着思索,带领团队开启了新的科研征程。
在看清城市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后,他提出:走“智力城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他牵头组建的“智能城市规划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成果之一。
他对“城市”有着难以言说的特殊感情。在他眼中,城市是一个蓬勃的“生命体”,每天都在生命成长。他在规划研究中引入人工智能,通过“人工智能+城市规划”,推动城市规划从“经验”走向“生态理性的科学”,希冀对城市进行智能诊断、智能规划、智能建设、智能运行,让城市越来越智能、聪明、可持续。
近年来,他发起成立“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在校园中率先示范智能城镇化技术。他还联合全国10多所大中小学上百位一线教师,主编了涵盖大中小学、我国首套绿色校园与绿色建筑知识普及性教材《绿色校园与未来》,为可持续智能城镇化建设储备未来人才……
自2015年起,他还面向全校开设一门名为《可持续智能城镇化》的公选课。“城市问题,并不只是城市规划家、城市建设者的事,每一个公民都肩负着责任。”他说,让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学习,树立起“和谐城市”价值观。
当选德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他的学术建树和工程实践,受到国际学界认可。“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总规划师”“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综合方案总规划师”他也一次次被委以重任,以新理念、新技术指导重大工程实践……
寄语青年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为重要
在如此多的“身份”中,吴志强最珍视的还是“教师”的身份,必须倾力为国家培养未来的规划栋梁。他对教学十分投入,即便手头的事情再大、再多,对上课也从不马虎。这亦是同事们的共同印象。
自1997年回到母校执教至今,吴志强教授亲手指导过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超过百人。尽管行政、科研、规划实践等多头都要兼顾,他还连续多年主动要求带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即使自2011年11月起,他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校内外事务繁忙,他对教学、培养学生依然满怀热诚。
笑起来一脸灿烂,授课富有激情,言谈风趣幽默,能拉一手大提琴……他以丰厚学养和人格魅力征服了莘莘学子,连续多届入选“可爱的老师”。
如何造就未来优秀的规划师?“专业技能的培养重要,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为重要。”吴志强认为,一张图纸,看似形态,是技术层面,背后彰显的却是社会责任的担当,“规划师的特质就是社会责任。”
他给学生提供了难以想象的实践平台和发展空间。在他主持的重大科研课题和工程项目中,都有博士生、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参与的身影。他为研究生制定了九点“人才观”标准,其中“优秀的品格”居首位。“我希望10年、20年后,他们能成为中国规划设计界的中流砥柱,能将千年的中华智慧与现代规划思想融会贯通,能胸怀人民,担当得起社会责任。”吴志强说。
已毕业多年的学生仍与他保持着在线联系,包括一些远赴海外的学生。即便离开母校多年,当这些年轻人在工作生活上遇到困惑时,总还是习惯于向自己的恩师求教。吴志强说:“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还是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传递。当老师、为国家培养规划人才,是我一辈子的事。”
-来源“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