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作为丨张尚武: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17-05-10    阅读次数:695

 

 

张尚武  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

 

 

 

      今天演讲题目是《城乡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只是一些粗浅的认识。十九大报告重新定义了我们国家现代发展的方位,提出新时代两个百年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发展方略。整个框架中,把乡村振兴战略放到非常突出的位置,在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谈乡村振兴问题。一个国家现代化基础离不开经济体系的现代化,许多改革任务都是围绕如何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展开的,其中包含了乡村振兴和区域协同战略。而且把整个“三农”问题综合到乡村振兴战略来谈,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值得认真学习和理解。

       乡村振兴战略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内容。首先是公共政策导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出新的20字总体发展要求,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要把农业农村问题放在城乡融合机制下去认识和解决。二是体制机制改革,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稳定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土地制度和发展关系,壮大农村地区的集体经济。三是产业体系再造,归纳提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现代化,概括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强调 “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调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调、融合发展,同时强调农村是未来的创业空间。四是农村的社会治理问题,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这个要求非常契合今天论坛主题,要有一个更宽视角认识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的任务。

我主要从城乡规划学科视角谈几点认识和理解。

1 从城乡现代化视角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
      城乡是一个整体,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国家现代化从地域上看,不仅包含城市现代化,也包含乡村现代化。当前社会发展矛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乡村地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城”与“乡”是一个整体,农村农业优先发展是城乡经济关系调整的公共政策导向。同时,三农问题是一个整体,最终要实现以农业农村为核心的乡村现代化。

      可以看到乡村振兴战略描述的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实就是要实现乡村现代化。进一步理解,我认为它包含三个方面现代化:一是乡村经济现代化,既包含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也包含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其次是乡村生活的现代化,这是现在乡村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主要是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基础设施跟城市差距非常大,而在这背后,是因为乡村地区人口密度低和相对分散,这是乡村的特点和规律,与这些设施按规模配置存在矛盾;第三是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包括宏观、微观层面的治理问题,尤其是乡村基层工作,如何构建与乡村现代化相适应的治理体系,同时也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培养一支关心与热爱农村发展的三农队伍。

2 乡村振兴与城镇化格局
       三农问题的有效应对将影响中国城镇化的长期趋势,需要从城乡现代化视角理解乡村发展、中国城镇化进程和未来城镇化格局。我们现在农业的比重是8.6%,农民数量占27.7%,有2.15亿人,农村人口42.65%,有5.89亿人,其中农民工有2.81亿人。可以看到,中国的城镇化仍然处在没有完全稳定下来的过程中。

       按照目前统计口径的城镇化速度,即使是以每年1%的速度发展,达到70%,也就是2035年这样的阶段,仍然会有大量的农民。这对国家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目标是个重大的挑战。既要看到农业地位在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也要看到农村地区面临的挑战和城乡关系发生的持续变化。特别是,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 现在的农村人口结构正在发生重大改变,许多专家谈到未来农民正在面临代际转化的挑战。第一代农民工逐步回到农村,他们会从事农业。作为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很多不一定会从事农业,甚至对农村的家庭也缺乏一种责任意识,这种情况对接下来的农村现代化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挑战。

       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有效缩小城乡差距。一方面农村农业低效率,必然需要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而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城市发展效率越来越高,在这样一个进程里,如何有效地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这是当前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从质量角度来审视未来发展格局时,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课题。

3  发展前景的多样化

       由于乡村问题非常多样化,必然会带来整个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的差异化。乡村规划根本而言,乡村振兴必须应对农村差异化的发展环境,应当更加注重按需规划,更加注重实施和实效。不同地区面临的问题不同,而且在不同的时间面对的问题也会有差异。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地方实践和经验总结显得更加重要,并且要不断创新,推动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实践探索和研究工作。

       差异化的乡村问题必然带来乡村地区未来差异化的前景。即使很多发达的地区,未来乡村地区也存在差异化。比如在上海,未来的乡村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上海的乡村地区也在发生变化,比如嘉定区,本地70%的农村人口住在城镇,而大量外来人口居住在嘉定农村地区,大约有70万,真正从事农业的只有1.9万人。怎么看待未来的上海乡村和传统意义的乡村,两者是不一样的。

       最近我们也在学会安排下,参与了山西吕梁地区岚县长门村的规划。这是个贫困村,属于扶贫项目。这个村里有500多人,实际居住人口大概400多人,老龄化程度非常高,达到70%,年轻人比例非常低,大部分农村孩子跟着父母到城里生活。我们看到发达地区和相对贫困地区的农村地区都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未来的乡村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类似于长门村,年轻一代会不会回到农村,如果回到农村,会不会从事农业。第二,怎么看待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如果未来的农民以及农村和城市的关系跟现在看到的不一样,那样乡村地区就需要从城乡互动之中获得新的发展要素和发展机遇,就像十九大报告里讲的,需要新的农业农村产业经营主体会介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探讨的课题。

 


长门村鸟瞰

 

 


调研长门村


4  乡村振兴与规划学科转型的关系

      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不仅仅在于复兴经济,更重要在于它的社会建设意义。从这一角度出发,像传统规划所关注的物质建设问题以及规划的作用等,都可能发生转变与重构。比如人口问题,乡村面临的不是人口增长,而是人口萎缩问题。乡村规划的方式、内容、手段方面都会发生本质的变化。需要思考,对乡村规划内涵的理解;如何通过规划实现对乡村地区有效的公共干预;乡村是否需要“规划”覆盖;乡村是用“规划”来管理?乡村规划作为公共干预,政府如何运用这一工具等等。

5 规划师的社会责任和人才培养模式

      未来乡村地区的规划工作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乡村规划工作,需要大量的乡村规划师,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人员,也会承担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乡村规划师会是更加多元化的构成,所以也就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要更加面向社会需求。同时,乡村规划建设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需要更多的专业化学术平台在这中间发挥重要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适应我们时代的发展需求。

      以上是从城乡规划学科视角,对城乡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粗浅认识,谢谢大家!

 

来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官方网页

 

您是第10552位访客

Copyright 2013 © 同济大学 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 中国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电话:8621 65982420 传真:8621 65980547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