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鹤院士与同济大学裴钢校长商讨共建协同创新事宜
发布时间:2013-03-21
阅读次数:123次
2013年3月21日,中国工程院潘云鹤院长、李仁涵副局长,同济大学同济大学裴钢校长、吴志强副校长在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商讨共建协同创新事宜。
潘院长认为,当今世界,西方的智慧城市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市民生活和城市管理,而中国可以在新的两个领域进行展拓,一是规划建设的智能化;二是产业的智能化,这两方面是西方城市很难追踪的,因为西方的城市建设高潮已过去,所以规划的智能化不可能像中国如此的前卫。西方的城市不需要管理产业,产业的智能化不是以政治来推动发展,所以说中国可以在智能和规划的产业化两方面做到最前沿,中国的智能化抓住国外已有的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加上智能规划和智能产业两方面。
裴校长认为,第一,智能城市可以大大推动同济大学的学科交叉,如果让吴志强教授来做的话,可以把同济大学的50-100位教授组织起来,跨越不同的领域,交叉科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第二,通过这项内容可以推进同济大学的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有的学生要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同济大学除了教育学生以外,还有三部分的教育工作:人才培养、干部培养(主要是市长培训)和国际培养,国际培养主要是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IES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WHTRAP-UNESCO),该中心培训亚洲地区的外国官员等。
潘院长建议,由同济大学负责牵头协同创新中心,上报教育部,其他的大学和教育机构都可以加入,如浙江大学、中国邮电大学等,并建议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加入进来,他和仇部长在“两会”期间碰面,目前建设部已做了90座城市,并且从财政部审批到80亿的资金,他们一致同意在同济大学设立“中国智能城镇化协同中心”。潘院长接着提出,可以把现在参与工程院课题的37位院士逐步介绍到同济大学。
裴校长说同济大学可以做基础工作,具体落实城市项目的基础部分。裴校长还提出,不仅仅是这些基础性的工作,还可以结合地方尽快做出一些典型的城市、典型的大学机构做法,这样促进大学的改革又可以快速地做出城市的样板,同济愿意把老师和学生派到这些典型性的城市当中去发挥他们的作用。
会议决定:本次会议达成共识,由同济大学牵头设立“中国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并在教育部尽快立项,工程院将积极配合支持,还可以有其他单位(住建部和其他大学)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