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区域合作专题“长三角城镇化提升路径及智能支持研究”启动推进会由同济大学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简称“中心”)承办,于2014年7月29日在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文远楼3楼会议室召开。
会议由中心副主任、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亚雷教授主持;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姚新主任、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区域合作处周立副处长、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朱俊副处长、上海市环保局王强副处长、上海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局范宇副处长、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汪枫副院长、江苏盐城市发改委韦向东副主任、江苏淮安市规划局村镇规划处张洪霖处长、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发展部沈薇副总经理、安徽中新苏滁(滁州)开发有限公司刘和平副总裁、中心副主任兼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教授、中心副主任兼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中心助理主任兼建筑城规学院张尚武副院长、中心签约专家复旦大学戴星翼教授、陈诗一教授,中心签约专家南京大学甄峰教授等专家出席会议。
会议在吴志强教授的致辞声中热烈展开。吴校长强调长三角城镇群在全国乃至世界城镇群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其展开新型城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长三角环境资源有限且面临严峻的环境生态问题,急需走一条新型的城镇化道路。中心拟选择10个左右的示范城市,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研究样本,希望协同专家们的能量,共同形成该课题的系统框架和研究思路。
会议第二议程由张亚雷教授介绍专题情况。张教授就长三角城镇化提升路径及智能支持研究提出了一大目标和五大任务。一大目标是研究如何区域合作实现产业协同提升、区域环境治理,保证长三角区域城镇化发展要素具有良好流动性,实现区域内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智能协同,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五大任务分别是长三角城镇化发展的产业协同提升研究、长三角城镇化发展的区域环境合作治理研究、长三角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智能协同研究、建立长三角城市地方领导培训机制、创建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论坛。
会议第三议程由吴志强教授介绍中心情况和专题推进设想。吴校长就中心的发展目标、核心创新任务、支持力量、国际协同团队、未来设想等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会议第四议程由诸位嘉宾共同探讨区域合作专题实施方案。安徽中新苏滁(滁州)开发有限公司刘和平副总裁介绍了公司的产业合作模式;江苏盐城市发改委韦向东副主任指出如何发挥产业协同作用这一命题着落点非常准确;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汪枫副院长认为在长三角城镇化发展中应同时考虑交通信息化的协同功能、交通与城市人口环境的协同、城市管理方面与其他要素的协同发展。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朱俊副处长提出了3点建议,1)要突出长三角的区域特点,指出长三角已经到了深度城镇化或优化城镇化的阶段;2)长三角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要着重考虑其不确定性影响;3)要注重对不同城镇化质量的城市分类研究。上海市环保局王强副处长认为长三角区域发展首先是整体规划布局问题,其次是产业人口问题,最后才是微观层面的环境治理与管理问题。中心特聘教授戴星翼指出本次研究对象是长三角整个区域,要寻求较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中心副主任兼建筑城规学院党委书记彭震伟建议,首先要明确如何划分研究区域,其次要对典型地区特别是城市跨界地区重点研究,此外还应加入区域中重大基础设施部分研究;中心助理主任兼建筑城规学院张尚武副院长指出了研究的重点是如何付诸实践、研究难点是理论的缺失和体制问题、研究定位是有限时间内聚焦重点问题,进而形成长期的研究框架。
会议第五议程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姚新主任发表讲话。姚新主任从政府与同济大学的合作渊源说起,到此次长三角研究项目的合作,指出政府对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非常重视,新型城镇化必定会成为长三角改革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姚新主任还谈了对本次专题的五点思路:一为要从新型城镇化出发,加强建构领导培训和论坛平台;二为要在一般研究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有具体步骤地推进研究。长三角新型城镇化要提出新的规划理念;三为要在指标体系方面有所创新,要构建环境和人群等的城镇化评估体系。目前缺少城市之间横向的评价体系,迫切需要一把尺来衡量;四为要形成权威发布的平台体系,由此来公正客观地评价城市发展,从而对有些在新型城镇化上走偏的城市发出警戒;五为要形成样板案例并积极推广,以便更好地使政府和社会公众达成共识。
会议最后,吴志强教授强调,专题承担单位为高密度区域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协同了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中心将自筹七十万元,另配上一千万的硬件平台。同时,中心已完成搭建数据库平台基本架构的课题招标,将逐步完善市、县级市数据滚动平台和城市治理预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