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由中国科技部和德国联邦教研部联合主办的“中德‘未来城市’峰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和德国联邦科教部国务秘书Dr. Georg SCHÜTTE、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到会致辞。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家昌,国际合作司欧洲处调研员李刚,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徐祖信莅临指导。中德两国学术界、政府和企业界代表出席,围绕“城镇创新”、“综合城市和区域规划” 、“未来城市与气候” 、“水、基础设施和智能解决方案”等议题展开讨论。本次大会得到了中国工程院的大力支持,马国馨院士、张杰院士、王浩院士、任南琪院士、龚晓南院士、王元晶巡视员到会发言。
2014年10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主持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会议,共同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双方强调互视对方为战略伙伴,决定开展更紧密合作。 期间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与德国教研部长万卡签署了《“关于2015:未来城市”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确定在2015年中德创新合作年的框架下,继续深化和拓展未来城市领域的中德科技创新合作。本次大会正是“2015科学年:未来城市”的具体举措和重要组成部分。
大会开幕式于上午9:00-10:00举行,会议由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主持。同济大学校党委书记杨贤金致欢迎辞,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和德国联邦科教部国务秘书Dr. Georg SCHÜTTE联合致开幕辞并介绍大会背景及主旨。
中国工程院马国馨院士做大会主旨发言,发言主题为“关于中国特色城镇化”,马院士指出: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社会进化的重要过程,首先马院士回顾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从1952年3%的城镇化率到如今2013年53.7%,中国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时代,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资源穷国,中国在此过程中也经历了长期的探索,由过去的以发展中小型城市为核心转变为如今的强调增强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以特大城市为依托,逐渐形成新城市群。他还提到中国特色城镇化有两个特点:高发展速度和高经济成效,同时也有两个弱点:低初级成本和低发展质量,我们需要改进的方面还有很多。针对城镇化面临的挑战,德国吕贝克大学Frank SCHWARTZE教授发表主旨发言:可持续建筑——德国视角观察其挑战与途径。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北京办事处主任Ulrike LASSMANN女士发表主旨发言:可持续化城镇化的融资。
下午分论坛B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蔡永杰教授主持,主题为“城镇创新”及“综合城市和区域规划”。会上,中国工程院张杰院士带来报告“未来城市的人水和谐”、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主题报告:“海绵型城市建设中的若干关键问题”,柏林自由大学Bettina GRANSOW教授报告题目:“德国城市的基础设施”、汉堡人文地理学系Micheal WAIBEL学者带来报告:“善治和绿色增长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吕贝克 FH Lübeck 大学 Frank SCHWARTZE教授报告题目:“作为整合任务的城市规划”、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交通系统技术研究所Alexander SOHR报告题目:“城市交通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分论坛C由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戴晓虎院长主持,主题为:“气候、能源高效城市”及“水和基础设施的 智能管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任南琪院士,带来报告:“中国城市水可持续发展策略”,同济大学区域能源规划专家龙惟定教授报告题目:“互联网+”时代的中国能源。斯图加特大学轻质建筑设计与结构学院Dirk SCHWEDE教授报告题目:“ 超越能源效率 - 资源效率,生活的弹性与品质”、海德堡能源与环境研究所 (IFEU) Bernd FRANKE报告题目:“德国的能源转型——在建筑和城市发展领域的解决途径” 达姆施塔特技术大学Martin WAGNER 教授、Susanne BIEKER 女士报告题目:“半集中式供给排污系统”,德累斯顿工大城市水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Peter KREBS 教授带来报告“海绵城市”。
闭幕式上,两位主持人分别对本会场做以总结,最后同济大学吴志强副校长及德国教研部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处处长Ulrich Katenkamp做闭幕发言,并与中国工程院王元晶巡视员揭牌“中德未来城市联盟”为本次峰会画上圆满的句号。“中德未来城市联盟”建立在“中欧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的背景下,旨在瞄准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协同研究攻关,着力于先进技术和理念,并带动高端人才培养。
城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本次大会的圆满举行对未来城市发展及中德两国合作有着推动作用。未来中德两国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索将来共同研究未来城市、迅速增长的城市区域等问题的切入点,加强两国在未来城市以水、土地、空气为重点的环保科技合作和创新伙伴关系,共同推进两国学界、经济界和城市管理者间的交流。
中德未来城市峰会会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