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晚,“可持续智能城镇化”2017年春第一讲暨第182期可持续发展沙龙系列研讨课在同济大学四平路小区教学北楼301阶梯教室顺利开讲。本课程主持人吴志强副校长带来了主题为“智能城镇化”的精彩讲座。
吴教授以2016年7月开始的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案例开场,指出城市发展到今天不能把所有的功能集中到一起,否则一定会有城市病的爆发,如何在一个区域中协同已经成为全世界最新的发展趋势。
吴教授这堂课主要在阐述3个问题:
什么是城镇化?
什么城镇化才是智慧的?
智能城镇化需要哪些人来完成?
吴教授首先通过去年美国50架智能飞机同时运行群智AI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吴教授团队从2015年开始将城市研究方向从大数据逐渐转向人工智能,他指出大数据是有价值的,它就像蒸汽机发明之前的煤炭,而人工智能就是蒸汽机,是能将大数据资源利用起来的转换器。
接下来吴教授论述了“城”“市”的基本概念。“城”与“市”代表着中国城市发展的两个历史时期:宋代之前是里坊制,以“城”为主,所有的财富都在围墙之内;宋代开始是街巷制,马路变成了人与人交往的市场,中国进入了“市”的时代。从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来讲,工业前城市(pre-industry city)具有四大功能:政治、精神、商品交易、军事。工业革命之后,大规模的生产提升了城市的人口容纳能力,城市有了第五个功能——工业生产。由于工业化进程,人类的城镇化率几乎是以50年翻一番的速度大幅度提升,城镇化率从6.5%(1850年)提升至12%(1900年),接着提升至25%(1950年),全人类的城镇化率在2008年突破50%大关。
城镇化意味着人的流动、自由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释放。那么全世界的城镇化是沿怎样的路径发展的呢?吴教授团队一直跟踪全世界252个国家的城镇化的过程,从1960年到今天50年的发展来看,可以大致把这些国家分成以下五组:第一组: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早在1960年代左右,这些国家的城镇化已经达到了60%以上,早早占领了高位,比较稳定地往前推进;第二组: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巴西,这些国家2000年之前城镇化速度较快,现在城镇化率都在80%左右,农村基本上人很少。第三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这一组国家最初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然后快速通过国家推动实现增长,到1970-1980年时,由于没有真正的工业文明的支撑,没有创新力的支撑,而内在推动力丢失,最后导致停滞不前,到1990年前后,市场经济的恢复使得城镇化再一次提升。第四组:菲律宾、伊朗、阿尔及利亚、马来西亚、土耳其,这些国家走的是一个大”S“形,一开始缓慢增长,接着快速增长,然后又增长缓慢。中国处于第五组,中国和加纳、尼日利亚、苏丹、莫桑比克在一组,这一组国家经过长期的积累,到了八十年代开始快速增长,到现在城镇化率基本处于40%-50%左右,这些国家面临的问题都一样。第六组是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国家。
吴教授指出,发达国家一定是高城镇化率的国家,但是有最高城镇化率的国家不一定成为最发达的。这也是我们探讨的核心:体力的城镇化和智力的城镇化。同样达到城镇化率75%以上的国家,会出现不同的生态环境、竞技状态和国家体制。30年之后的中国将迎来怎样的城市图景?中国又能否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呢?
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停留在美学层面的,大量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城市诊断。吴教授提出,智能的时代呼唤不一样的智能城市,当今的技术我们可以做到城镇群疾病识别、城市智能物流、智能监控,工业4.0将流水线生产变成了定制化,并以团队正在研发的CITYGO为例介绍了智能城市未来推演的研究。
最后吴教授寄语同学们:城市规划只是未来城市其中的一个版块,未来城市需要计算机、工业设计、交通运输、化学、环境工程等各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智能城镇化和我们同济大学80%-90%的专业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城市的未来和我们自己有怎样的关系,未来三十年的城镇化发展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