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晚,“可持续智能城镇化”2017年春第十一讲暨第190期可持续发展沙龙系列研讨课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教学北楼301阶梯教室顺利开讲。主讲人杨贵庆教授带来了主题为“乡村可持续规划——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黄岩实践”的精彩报告。
杨贵庆教授以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城镇化历程的回顾开场,他指出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城镇化的步伐不停歇,乡村对GDP的贡献越来越小,乡村领域几乎被人们遗忘。但是随着进一步发展,城镇化也遇到了瓶颈,没有乡村发展就不可持续,因此需要城乡统筹发展。去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仍有将近50%的人口在乡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面向现代化重要的突破口,解决好这个短板才能实现进一步突破。
接下来杨教授详细阐述了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内涵认识,解读了如何看待历史文化村落,以及在什么样的语境和背景下看待这个问题。城镇化是一个城乡发展的历史必然,城镇化从20%提高到50%,我们国家用了三十年,而德国用了将近一百年。这种中国城市化的时空压缩,同时意味着严峻的城乡社会经济矛盾的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反思城镇化给乡村地区带来的巨大挑战。我国传统村落物质空间环境面临整体性衰败,整个区域中无一例外。这是因为生产力发展对于交通的依赖性给村落带来的外部压力,传统的村落发展不依赖于交通发展,社会的变迁给传统大家庭结构变化带来了根本性冲击,乡村社会结构变迁又带来了更重大的影响,而在现代生活质量目标的追求中出现了对传统的离弃。
杨教授认为,当前我国传统村落再生也有其历史必然性,国家新型城镇化对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要求;生产力再次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带来了对于交通依赖发展模式的转变;“大城市病”催生了人们对于田园牧歌式环境的向往;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多元化也带来了居业的新选择。
问题的症结在什么地方呢?新的生产力产生新的生产关系,传统的家族模式转变为核心家庭模式,迁村并点是很客观的情况。但是对于传统空间的文化性来说具有挑战性。杨教授指出,放在我们面前的两难,可以用一个IF-THEN的模式来解释。如果传统的生产力是A,生产力已经从A发展到了B;传统生产力A对应的是空间模式是a,同理,b的产生是顺应生产力发展的。一方面a不能扔掉,但是b没能继承a的优点。所以解题思路就是寻找a’的过程,既不能让生产力退回A,同时不能扔掉a的精华。一个思路是如何改造a,另一思路是新建的时候是否可以在a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这样a’就创造出来了。现实情况是现在大家没有时间,也不想花时间思考这个问题。
在寻去a’的过程中,落实到注重培养传统村落再生的内在活力,即对产业经济活力、社会文化活力和空间环境再创造。不思考社会动力,为旧的物质空间环境定义新的功能,只顾表面的刷新是不会长久的。
如何将对传统村落再生的理论思考应用到实践中呢?2012年浙江台州黄岩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找到了杨教授团队,希望他们为黄岩西部的水库屿头乡的发展出出主意。经过对屿头乡沙滩村的调研,杨教授团队发现当地有众多历史文化资源,如始建于元朝的太尉殿等等。但是沙滩村人口流失严重,从2013年人口1202人到现在只有200余人,同时存在资源浪费、建筑环境堪忧的情况。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来救沙滩村?对此,杨教授团队采用了“点穴疗法”,乡村中基本农田的保护是严格的,农民兄弟的房子也很难动。杨教授团队从公共建筑和公共活动场所入手,把沙滩村作为乡镇文化功能板块来处理,引入了乡村酒店、旅游项目、书院等功能。从a中寻找灵感,提取传统建筑元素,形成具有地方性风貌的新建筑。在改造过程中将专业用语转换为农民可以理解的俗话与当地施工队交流。将庙前广场塑造成供居民活动和游客游览的多功能场所;将兽医站改造为游客中心,植入游憩、餐饮、展览、写生等功能;改造民宿作为示范性项目,引导乡村业态。可以看到,针对沙滩村杨教授团队抓住了集镇功能板块中公共活动这个核心,“救活”了一个传统村落。
2014年地方政府又邀请杨教授团队“抢救”乌岩头村,当地花费三百万原样修复了一栋四合院建筑,但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杨教授再次强调生产力已经从A发展到了B,不能像对待文物一样对待传统村落空间,一定要重新定义传统的功能。基于乌岩头村的发展现状,杨教授团队提出了“民国印象”这一主题,希望当地能承载影视基地、艺术家村等功能。由于传统的家族模式,当地的建筑聚合性很强,建筑由廊道相联,空间的流动性让人惊叹。这种建筑空间的流动性不适合现在的家庭关系,但是适合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解题的关键在于找到空间和活动之间的匹配关系。杨教授团队从村头改造开始,用“点穴疗法”、“种子计划”的方式逐步改造了村头老桥、小卖部、工作坊、景观平台、中心广场以及先前改造失败的四合院建筑,建筑改造的在地性和完成度都很高。其中村头老桥还意外成为了婚纱摄影的圣地,又一个村落被“救活”了。
最后杨教授总结到,浙江黄岩实践作为城乡快速发展阶段的一种可持续发展尝试,目前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情况有所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乡村规划中必须因地制宜,并通过各种手段激发村民进行参与式改造,共建自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