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城镇化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智能规划方向研究进展:重点以空间效能评估为核心
发布时间:2014-04-18    阅读次数:2775
同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至今,其综合和系统的学科属性形成了一批较强的交叉研究方向。以陈秉钊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致力于城市规划现代技术应用领域的开拓。1986年,陈秉钊先生通过世界银行代款筹建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现代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开启了以技术手段的进步推动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的深化。
2002年12月,以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建设重大项目科研需求推动,成立了上海世博会研究中心,研发的一批智能规划应用与上海世博会的规划建设中。规划模拟方面,突破的关键技术有:复杂人流参观流线的动态模拟方法;超大规模人群的时空分布模型建构方法;室外空间热舒适度评价方法;城市规划设计方案的安全性诊断技术;城市尺度的数字风洞边界设定与风场数值模拟技术; 方案场景模拟仿真及优化的集成技术;以及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安全性诊断技术。
  
图1 方案场景模拟仿真及优化的集成技术在世博会中的应用
图2 基于人流离散选择模拟,重点分析了极端高峰规模日世博园区运营特征,指出了十大高危场所
 
到2008年5月成立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形成了8个主要的城乡规划智能提升的研究领域: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规划与景观规划中的应用,遥感(RS)在风景旅游资源评价、城市发展控制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在建筑与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城市发展与交通分析模型、计算机辅助城市规划管理、虚拟现实技术(VR)在建筑与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协同攻关了多项智能规划领域的关键技术。
而在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期间,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镇群高密度空间效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协同攻关为抓手,协同了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规土局进行了智能规划方面的联合攻关和实践示范,并在开发强度研究和空间优化布局方面进行了智能规划关键技术的进一步重点突破。
(1)以上海地区为主研发了开发强度智能规划技术
本项研究提出城市开发强度分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体系,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策略。在宏观层面上,依据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基于城市建设用地的供求状况,确定各类城镇的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各类城镇的开发强度分区,包括全局的基准模型和局部的修正模型,确定各个分区的开发强度控制区间,落实各类建筑总量的空间配置;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坊和地块作为控制单元,制定开发强度的修正原则,使之更为合理和精细。研究提出的城市开发强度分区包括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两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合成模型。
该项成果对上海地区进行了应用研究案例,其成果运用于《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中。
图3 上海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分区合成模型
  
图4 城市开发强度分区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体系
 
(2)上海地区为主研发了高密度空间环境效能优化设计导则
在城市空间环境微气候模拟与评价基础上,开展上海地区城市高密度地区节能集成技术、生态设计技术、环境控制技术设计导则的研究。

 

图5 高密度城区的热环境营造设计导则

图6 高密度城区的风环境营造设计导则

您是第10552位访客

Copyright 2013 © 同济大学 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

地址: 中国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电话:8621 65982420 传真:8621 65980547 邮编:20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