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基础
发布时间:2013-08-08
阅读次数:3148次
(1)国际研究合作平台
全球规划教育联合会
为增强相互交流,提高规划及其教育的质量,参加会议的世界各国规划教育联合会的代表经过充分酝酿和讨论,决定成立“全球规划教育联合会网络组织”,与此同时,第二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筹委会成立,这标志着一个全方位的世界性规划领域交流网络已经形成。刚刚成立的这一国际性学术组织,涵盖了世界现有的区域性相关机构,其宗旨为致力于促进规划领域世界范围的交流与合作,指导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的相关工作,推动科学研究、教师培训、学生交流等方面的全面合作。会议决定,“全球规划教育联合会网络组织”的常驻机构将设在同济大学。
德国工程院/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学术联盟
中心已与德国工程院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建立学术联盟合作关系,未来将在区域城镇化、智能城市建设方面的研究中保持着紧密的学术合作。除上述学术机构外,中心核心单位同济大学已与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署(UNEP)、亚洲发展银行(ADB)等国际组织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将成为中心的国际化合作交流平台。中心还将尽可能与世界大都市圈的地方政府联系合作,如大伦敦市政府、巴黎市政府、东京都政府、荷兰政府等。在中心开展中,将积极考虑与这些国际或区域机构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借鉴引入国际先进技术与经验。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
为加强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同济大学于2002年5月9日签署协议,共同建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IESD),主要负责:参加和从事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和协调的区域和全球性环境保护项目工作,从事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开展国际合作,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建立国际化新型教育模式,为区域和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培养高水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企业和政府管理人才;从事全球环境问题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广成功的环保经验和技术,发展适应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需求、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技术;促进国际环境学术交流,举办区域和全球环境研讨会,成为国际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教育和信息交流的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
2006年9月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来函批准在同济设立“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中心服务于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及其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主要负责文化遗产的培训与研究,包括:开展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世界遗产保护水平和质量;与该地区相关的研究中心合作,从事研究、保护和遗产资源调查工作;举办科学研讨会和各种会议(地区和国际性),开设涉及所有世界遗产领域的长短期培训课程和培训班;在世界范围内收集相关的资料,建立资料库;通过互联网,收集和传播本地区的相关知识和信息;通过出版,传播各国研究活动的成果;促进世界遗产保护各个具体领域的合作计划,并就此在地区级别推动保护工作者的交流和交换。
亚洲发展银行城市知识中心
为了促进中国和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信息和经验交流,以便更好地管理城市发展,亚洲开发银行和同济大学自2010年起就城市知识共享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旨在基于可持续城市发展原则建立改善城市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建设平台。
中瑞城市未来上海协同中心
中瑞城市未来上海协同中心是瑞典Mistra城市未来研究项目在上海的研究平台。该项目是瑞典国家资助的、由瑞典查默斯执行的大型研究项目,计划在全球建立5个城市协同中心,共同致力于可持续城市未来的研究。该中心旨在以上海为主要基地,以建设“Fair”、“Green”、“Dense”的未来城市进行理论研究和城市实践,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公平;老龄人口;低碳校园;智慧城市垃圾回收系统;高密度城市的交通;创意产业、创意城市;弹性城市;智慧城市的模拟监控预警等8个未来城市研究方向展开合作框架、组织方式和城市实践。
同济-IBM“智慧城市”协同研究项目
国内高校与IBM的合作已有15年。1995年3月,国家教委与IBM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IBM中国高校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十五年来,IBM已与60多所国内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技术认证、联合科研、校园竞赛、实习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SOA、大型主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在教育部—IBM高校合作项目的推动和促进下,同济大学在师资培训、课程建设、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与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