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1)设立多学科学术大师讲堂机制

       依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院内师资以及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的校内外专家平台,每学期开设14-16次“大师讲堂”课程,目前已有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德国工程院院士、29位名中外教授、1位地方政府官员为学生授课,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了解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战略任务与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鼓励批判性思维,碰撞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共同研讨可持续智能城镇化的思想火花。

 

(2)构建跨学科模块化教学体系

       经过三年来的不断调整,目前形成了“前沿动态”、“案例剖析”、“协同创新”三组模块构成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前沿动态”以核心教学团队中的知名教授与国内外院士组成大师团队,主要包括智力城镇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域城乡发展、可持续智能交通、生态文明、大数据管理、洪涝灾害防治、韧性防御体系等前沿动态;“案例剖析”以教学团队教授的国内外合作研究项目为基础,深入剖析美丽乡村、环境治理、生态修复、“互联网+”、海绵城市、城市更新、未来上海等热门议题的实践案例,并辅以实地参观考察;“协同创新”以学生们较易展开调研与实践的交通出行、老龄友好和智慧生活为主要议题,鼓励学生携手完成创新实践。整体教学内容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从单一城市扩展到城镇群,从物质形态范畴为主体扩展到更广阔的城乡社会和经济范畴。

       授课教师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的教授为核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设计创意学院以及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院校教授以及一线实践管理专家为辅,主讲专家来自于城市规划、人工智能、城市交通、城市管理、生态环境、区域发展、乡村建设、遥感信息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个领域。另外还配备由青年教师与研究生助教组成的教学管理团队,承担现场参观教学和作业考核等环节的教学任务。

 

(3)鼓励多专业学生携手创新

       三年来,共有来自城市规划、建筑学、景观学、环境工程、交通工程、土木工程、机械与能源工程、计算机、生物学、医学、法学、化学等全校18个专业共127名学生选修本课程。学生专业涵盖面已从原来以工科学院为主,逐渐向自然科学和文科专业全面拓展。课程中鼓励学生以学科交叉的形式完成调研报告课程作业,推动“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城市我做主”的研究热情与使命感,依托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的国内外研究平台,为培养和提高学生携手创新的实践能力提供各种机会。

 

(4)中外专家联合授课,培养国际化意识和能力

       每学期穿插安排1-2次外籍专家的授课,使学生能够清晰认识本领域的最新国际动态。目前已邀请了德国德累斯顿莱布尼茨生态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Bernhard Müller教授、德国工程院院士Otthein Herzog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前院长Gary Hack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Lynne Sagalyn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研究员Phillip Spaeth博士授课,本学期还将邀请国际城市生态学会主席/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地质与地理学系教授Jürgen Breuste授课。外籍专家的PPT会提前翻译成中文,并在讲课过程中由主持人采用微信直播关键点和分段点评的方式,帮助学生最快速度掌握知识要点。

 

(5)实践基地支撑现场案例教学

       课程还结合教学内容与浦东新区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乌镇互联网小镇、风语筑智慧创意设计大楼、后世博园区、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等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开展智慧城市、创新城市为主题的现场参观活动,通过现场案例教学和学生分组考察,引导学生深化认知,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和分析可持续智能城镇化领域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Copyright © 同济大学城市建筑与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